人文社科学院召开"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

2022-05-19

       2022年5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学校会议中心四楼圆形会议厅召开。
 
研讨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张凌,南方科技大学教务长方红卫、副教务长兼教学工作部部长余锡平出席会议。
 
南方科技大学教务长方红卫致辞
 
       开幕式上,教务长方红卫首先致辞。他指出,2019年5月7日,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发展特色文科教育步入快车道。三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新文科学科布局,相关学科建设也迅速挺进国内理工类大学的前沿方阵。他强调,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对教育、对接班人培养的要求都很明确,党和国家的人才要求应该成为我们讨论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前提,只要我们把这些精神弄通吃透,后面的很多设计、体系才会建设好,这是南科大要做的重要事情,也是老师们要动脑筋的地方。学校正在推动关于大文科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无疑给人文社科学院特色文科的通识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提供了总体思路,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就一定能够把南科大的大文科建设成为有品位的文科通识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希望研讨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出美妙的思想火花,为南科大双一流和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独具特色的新文科方案。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讲话
 
       随后,党委书记李凤亮从怎样认识文科通识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何进一步发挥文科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做了动员和长篇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文科通识教育方面,过去几年,南科大从一张白纸绘图,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文社科学院6个中心60多人的师资队伍,从助理教授到讲席教授,每一个拿出来都很亮眼。他认为,通识教育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重可轻”,而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基础环节。首先,通识教育倡导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特色文科通识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正是文科通识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通识教育的内容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特别加强人文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而这正是通识教育所要求的,也是南科大特色文科所要着力的方向。再次,通识教育倡导全人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具备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人。他表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也是南科大“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随时思考的问题,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发展高水平的通识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顶尖的科学家往往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否则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家。南科大的文科通识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体系,如何通过文科通识教育启智润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教,教什么?这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也是今天会议讨论的主题。为此,李凤亮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创新我们的培养理念。南科大要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培养理念,要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整合机制,通过特色文科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再认识和再思考。文科通识教育要形成南科大自己的特色和路径,结合我们的学科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回归通识教育的本意,回归教育本身。学校也将重点支持和加强文科与理工交叉的多学科融合特色文科研究,以特色文科成果资源积极服务社会。二是要加强课程的系统规划。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加强通识课的系统性规划,增强课程设置的跨界融合意识,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人文社科学院要对通识课程做出系统规划,特色文科通识课程里不仅要有通识的知识性传授,也要有方法训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些课程,人文社科学院的各个中心,都可以系统地思考、开设。三是要建设一批核心课程和“金课”。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基础,好的教育,既要让学生上课有很好的知识收获,又能形成较强的体验感、获得感,这样的通识教育课才能成为高质量的“金课”。希望人文社科学院着力建设一批核心课程和“金课”,强化核心课程和“金课”的互补性、提升核心课程和“金课”的整体性、突出核心课程和“金课”的跨界性、体现核心课程和“金课”的创新性。要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进程,及时对文科通识教育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建设南科大特色文科教育的升级版。对什么是通识教育、什么是特色文科通识教育、南科大的特色是什么、如何推进南科大的特色文科通识教育,并通过特色文科通识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我们能逐渐形成共识。总而言之,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学校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筹备召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通识教育工作会议,系统梳理、规划学校通识教育体系。希望人文社科学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守正创新、止于至善,建好有南科大特色的一流文科通识课程,支撑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分为上午的大会专题报告和下午的分组讨论两个部分。学校部分相关业务部门和教研单位的领导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了上午的大会,他们是: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部长薛铮,学生工作部部长陆奇,思政中心主任王德军,体育中心主任董伦红,招生办主任谭建伟,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蓝海,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彭中华,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再勇,致仁书院行政副院长陶小月,树仁书院行政副院长韩英杰,致诚书院行政副院长吕瑶,致新书院行政副院长王令军,树礼书院行政副院长刘萍等。人文社科学院领导集体,学院所属人文科学中心、社会科学中心、高等教育中心、艺术中心、语言中心和未来教育中心的领导,以及全体教师和职工110余人出席了全天会议。
 
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兼人文科学中心主任陈跃红做主旨报告
         
       在大会专题报告部分,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兼人文科学中心主任陈跃红做了《双一流战略下的特色文科、特色通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开场主旨报告,回顾我校文科6年发展和学院3年发展的历史,肯定成绩,规划未来,就学院的通识教育如何从“数量型”满足为主的快速发展向“质量型”内涵提升,如何以高质量的特色文科通识教育支撑创新人才发展,为实现我校“三三五”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进行了逻辑严密的系统分析和规划安排。接下来,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杨果、社会科学中心副主任王晓葵、艺术中心主任刘辉、语言中心主任李远、人文科学中心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田松、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及博士后李梦洋、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书记潘峰等人,分别带来了题为《以课为本,探求人文通识教育的最优解——人文科学中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与前沿并重,稳定与创新兼备——社会科学中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2.0》《美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插上飞翔的翅膀》《对标一流大学,发展核心素养:南科大特色外语通识教育》《面向双一流建设的人文社科通识课程设计与实践》《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通识教育:在立德树人中造就创新型人才》等七个各具特色的专题报告,就各中心通识教育的成绩、特色和发展规划做了汇报,并对焦国际和国内理工特色一流高校的通识教育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研讨会分组讨论现场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部分,人文科学中心与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社会科学中心与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艺术中心与语言中心三个大组的老师们,分别围绕南科大文科通识教育的成就、不足与改进建议,通识教育的师资建设问题,基本通识课程体系与特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及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文科的教育担当,一流理工科大学与一流文科教育的内在关联性,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教育特色,中国一流理工和理工偏重大学的文科教育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务长兼教学工作部部长余锡平致辞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务长兼教学工作部部长余锡平在研讨会闭幕式环节致辞,他表示教学工作部将在实际行动上全力支持人文社科学院的特色文科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兼人文科学中心主任陈跃红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并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的思考重点:一是实现通识教育2.0升级。从今天开始,我们的重心要考虑向通识教育的质量型、内涵发展提升,不仅仅是改进课程,而是把通识教育上升到双一流成败的角度,上升到创新人才培养成败的角度。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完整性、特色性都需要升级为2.0版,考虑基础通识和特色通识的关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还有课程评价、通识教育评价,以及未来的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建设,这四大领域都要有所提升,要上一个台阶。二是处理各种学科和学术的整合“关系”。不仅仅是跨学科,不仅仅是打通,也不仅仅是融入,是要注意各种各样的教育关系。首先要注意理工与人文的关系,还要注意文科各学科内部的关系整合,要从历史的、尤其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的特殊情况来理解,认清了这些问题,才会知道如何去沟通、交叉和融入。最后还要注意解决基础通识与南科大特色通识的关系,请大家多多思考。第三个关键词是“通识”。这里说的通识不是通识课程,而是我们老师的知识、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如何走进通识的状态。这个概念牵涉到来自国内外的老师们从过去的专业教育向南科大的通识教学转型的问题,他要求人文社科学院的老师们也要懂一点理工科知识,要真正做特色通识教育,就要多懂一点诸如人工智能、基因科学、材料科学、计算人文、大数据考古、现代融媒体、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构建南科大文科老师新型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成为新通识教育的引领者。陈跃红强调,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头和第一阶段的成功,但也还有不少问题、很多难点需要克服,面对这个社会强大的重理轻文的现状,我们应该有堂吉诃德的精神。有这样好的队伍,有这样好的学校,也有深圳这样好的战略机会,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能坚持,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们下一步希望能够推动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从顶层设计一直到院系,层层推动,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成功,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文字:陈劲松
编辑:朱玥澄


南科人文
南科大人文中心微信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