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12-29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个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合影
 
       会议开幕式上,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讲席教授致辞,会议联席主席陈跃红讲席教授和张辉教授分别就“后疫情”“时代”“跨文化”三个关键词以及会议主旨展开主导论述。随后的大会发言环节中,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率先作了题为《新人工智能时代与跨学科研究的本体论建构》的报告,明确了跨学科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全新的任务,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在本体论层面有待真正推进。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以《莱辛如何思考文明冲突问题?一一指环寓言再释》为题,通过对莱辛剧作《智者纳坦》中指环寓言的重新诠释,对当今世界的文明冲突问题作出深刻反思。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在题为《人文学的角色》的报告中讨论了当下疫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冲击,由此重审人文学科的意义,呼吁人文学者的“强势出场”。深圳大学刘洪一教授的报告《思想通约:跨文化之铃键》强调跨文化研究的基础在于思想通约,进而集中考察了在中西文化之间可能达成思想通约的一系列重要关键词。之后,深圳大学高建平教授分别对各位学者的主题报告作出评议,充分肯定了大会报告的前沿性与深刻性。
 
李凤亮副书记致辞
 
       大会发言结束后,本次研讨会继续在两个分会场同步举行。第一分会场的研讨由高建平教授的《Covid 19对文化进程的休止和转机的催化作用》正式开讲,报告围绕新冠疫情期间网络会议等方式为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新变,揭示了人类抗“疫”行动为跨文化沟通带来的转机以及疫情背后潜在的光明。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在《跨文化戏剧:历史回眸与术语辨析》这一报告中,结合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梳理跨文化语境中的戏剧史,并就drama,theater,opera等戏剧关键词作出了具体辨析。北京大学张冰教授作了题为《作为他者的中国问题》的报告,介绍了20世纪中俄社会思想文化语境中,俄罗斯学者运用自身学术传统和理论范式、以跨文化视野对中国本相的诸种解读,并对作为意指性文化的“自我”与“他者”问题的阐释展开反思。南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黄鸣奋教授在《数字人文视野下的战疫研究》报告中,梳理了比较文学与数字人文的渊源,从信息革命的视角对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及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解读。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的《论赛博格理论的建构:作为后疫情时代科技人文主义的新路径》,结合控制论与科学界的跨学科研究,思考、揭示赛博格理论在人文研究中的意义。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在题为《后疫情、未来定义权与科幻》的报告中分析了科幻现实主义的四种表现形式,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应当以科幻反思现实、拓展思维空间,而非简单地把科幻推向现实。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的《后瘟疫时代“新世界文学”的认识论价值》,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达姆罗什的“80本书环游世界”为引子,介绍疫情时代“世界文学”的诸多面向,强调语文学方法在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护生画集>的印度情缘》,在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上,揭示了丰子恺先生《护生画集》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南方科技大学唐克扬教授在题为《文化研究的物质与空间》的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建筑对空间、对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深圳大学张晓红教授的《“后疫情”时代的一种走向:重访佛克马文化相对主义思想》从温和的相对主义和极端的相对主义的区别出发,对佛克马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进行了详细阐析,强调了佛克马作为人文学者的思想价值与独特担当。 南方科技大学杨果副教授在《机器写作的诗学问题:可能与挑战》报告中梳理了中外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史,认为机器写作为诗学探讨拓展了全新领域,并对已有的比较诗学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南方科技大学专任讲师刘洋的《小说的节奏及其频谱分析》,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节奏,从理工科的学科视野重释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问题。
 
陈跃红老师发言
 
       在第二分会场,南方科技大学李蓝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疫情状态下中国社会的语言服务观察》的报告,以武汉抗疫期间的方言服务为例,分析了目前国内语言服务机制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经验。北京大学蒋洪生副教授在报告《疫情时代的欧美社会批判》中介绍了克雷伯、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西方学者对疫情下的西方社会的分析与批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克教授在报告《重申个体性:康德“人格中的人性”命题的当下意义》中指出中国需要重新理解康德的“人格”“人性”理念。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作了题为《人文学术的生态转向》的报告,将生态学转向视为今后人文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强调要建立非机械的自然观。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洪波教授的《<红楼梦>远嫁悲情的跨文化省思》通过解读《红楼梦》中的探春远嫁情节,讨论了中华民族如何想象远方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张靖教授的《跨文化语境中的耶稣比喻诊释》,分析了马太福音中的“才干”比喻在近现代的阐释史。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教授龚世琳的报告《白璧德的批评实践:“一”与“多”的折衷》考察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如何看待19世纪的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潮流。浙江大学朱振宇副教授在报告《<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忒拜”回忆》中考察了古希腊悲剧中的伦理与政治观念。南通大学副教授边明江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阅读实践一一以正冈子规“病床随笔”为例》的报告,指出了日本作家正冈子规的病床生活记录与当代经验的相通。南方科技大学专任讲师杨莉的报告《新<十日谈>》介绍了当代科幻作家对《十日谈》的改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华鑫编辑的报告《“革命”的多义性一一重读丸山昇的中国文学研究》讨论了日本学者丸山昇的鲁迅研究与战后思想史的联系。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助理教授钱艾琳作了报告《伊本·赫勒敦与十四世纪的后疫情时代》,分析了阿拉伯世界对疾病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南方科技大学专任讲师陈劲松在报告《2020年度网络流行语视角下的时代面向与文化困境》中介绍了本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
 
张辉老师作报告
 
       两个分会场均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研究问题和各位学者的主题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在最后的闭幕式上,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陈跃红院长、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张辉所长、深圳大学文学院高建平院长和深圳大学外语学院张晓红院长分别表达了加强北大、南科大、深圳大学三校合作的愿望。会议在与会学者的亲切交流中胜利落幕。
  

(文字:杨果   图片:许秋斌、黄定理等)




南科人文
南科大人文中心微信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