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面向所有于2024年春季学期选修社科类课程的南科大学生。每门课程可选送一个学术报告(个人或小组报告皆可)或两个海报展示。
15:50-16:00 Icebreaker + 开幕致辞
16:00-17:00 口头报告第一场
17:10-18:25 口头报告第二场
18:25-18:30 总结致辞
发掘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潜力
展示自我
师生交流、学术互通
]]>
简介
民族志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标志性的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早期由人类学家系统性发扬光大之后,基于长期深入田野调查的经典研究层出不穷。田野调查方法不仅限于人类学本身,还为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借鉴采用,而愈加显示其重要性和生命力。
为鼓励年青学者从事富有深度的专题性田野调查,增强专业方法训练,着眼学术前沿问题,促进理论与方法创新,经周永明教授倡导,于2013年设立“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以下简称“田野奖助金”),面向海内外公开公平遴选。迄今已历十一届,影响渐广,成果渐彰,惠及百余名青年学子,其中不乏在奖助金的支持下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田野奖助金”现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
“田野奖助金”欢迎已经完成开题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申请。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果主要运用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进行论文研究,也可提交申请。本年度拟资助研究者15名左右。获助硕士的田野工作时间至少为3个月,博士的田野工作时间是8-12个月。获得奖助金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开展和完成田野调查。
第十二届“田野奖助金”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31日。
申请者请将申请材料(包括奖助金申请表、个人简历和两封专家推荐信)打包压缩后用电子邮件一次性发送到:anthropology_2018@163.com(邮件标题和压缩包命名格式为:田野奖助金申请+姓名+所在院校)。其中,专家推荐信除申请者一次性发送外,还需要专家本人通过自己邮箱发送到申报邮箱。
请各位申请者务必遵守申请文件命名格式要求和提交要求,如有疑问,可邮件或致电0755-88015806(联系人:金老师)进行咨询。
“田野奖助金”将通过同行通讯匿名评审和评委会评审两个环节产生。获奖者名单将于2024年10月上旬前在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公布并通知本人,敬请各位申请者密切关注。
]]>2024年5月23日,“AI 时代的新文科—南方科技大学文科学术报告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圆形会议厅举行。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出席并致辞。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姚文胜,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商学院代理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金李及相关院系负责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等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陈跃红主持,金李副校长做总结讲话。
报告会上,姜虹、张知干、吴定海、李翰敏、张凌、王立新共同为社科中心新设立的广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揭牌。
社科中心基地副主任张静红副教授从基本情况、研究领域、人员构成及基础保障、工作计划等四个方面汇报了“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建设情况。基地设置三大研究方向:(1)遗产利用与生活方式关系跨文化比较研究,(2)粤港澳大湾区生活方式研究,(3)遗产与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和公共性研究。立足地域,放眼世界,实现学术创新、决策应用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计划在五年内(2024-2028)初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资料库,成为广东省及国内重要的特色研究中心,初步建立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派。基地今年计划召开“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实践与消费”学术工作坊,开展“大学生生活方式选择调查” 、“贡品信息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大万祭祖的民族志调查”等项目。
社科中心将从设施设备、人员、制度、管理等方面,全力支持基地建设,助力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研究平台,为我省贡献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的学术成果。
2024年5月1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遗产》编辑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承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再造”学术工作坊在南方科技大学顺利举行。
本次工作坊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交互影响,深入探讨了遗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遗产与博物馆、遗产与日常生活方式、遗产保护运动对遗产存续状况的影响、传统技术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遗产传播与新媒体等专门议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30余名优秀学者前来参会,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国际化特点。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主任张凌参与会议讨论并出席会议闭幕式。他向工作坊圆满落幕表示祝贺,强调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命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表示,作为一所年轻的理工科大学,此次工作坊在南科大成功举办意义非凡,不仅为南科大的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了有益探索经验,更为推动大湾区文化交流融合,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专业学术建议,充分展示了高校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功能职责。希望各位参会者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遗产这一特色研究领域,扎实治学,凝聚方向、汇聚力量,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遗产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葵表示,随着文化遗产热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遗产概念的产生及规则的制定对人们重新诠释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背后关联的则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认知与认同,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遗产研究对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6年成立以来,社科中心就将文化遗产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于2019年创办了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高端发表平台《遗产》学术辑刊,并于今年年初成立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本次工作坊的召开不仅是社科中心遗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遗产》获取优质稿源的有力抓手,更是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首次活动。会上,各位参会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头脑风暴,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宪昌还向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捐赠了20幅民间纸神版画。期待通过这次工作坊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者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研究。
《鹤湖文史辑刊》生发于深圳龙岗区民俗博物馆馆刊《深圳客家》,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负责具体编辑工作,辑刊聚焦于深圳本土客家群体,致力于挖掘、展示深圳本土特色客家文化,探索客家文化保护与活化、继承和创新。2022年年底第一辑正式面世之后,《鹤湖文史辑刊》迅速在海内外客家学界获得大量关注,不少客家研究学者对这本“年轻”但优质的刊物投注了大量期待。时隔一年,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第二辑于2023年年底顺利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该辑共设置了“理论与方法”、“历史与传承”、“开发与应用”、“新视界”、“专题研究”、“学人天地”以及对客家研究专著的书评等栏目,在延续第一辑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关注本土客家文化以及客家前沿研究之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客家研究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努力探索客家研究的新领域,颇具启发意义和创新性。
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双重特质,本辑开篇推出的客家研究专家周建新教授关于客家研究的学术反思,不仅为“客家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也可作为理解该辑整体内容的切入点。周建新教授的文章从学术和学科两个维度,分析了客家文化从新兴专学到国际显学、从我国现行学科目录体系中“无位”到学科建设中的的“C位”,但同时也从偏门热门到冷门绝学的变化进程。他指出,尽管客家研究存在诸多危机与挑战,不过总体是“未来可期”。从辑刊内容上看,这个“未来可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勇于探索客家研究学术增长点,理论可期;二是积极寻找客家文化活化实践路径,方法可期;三是大胆打开文化互动新视界,理念可期。
一直以来,客家研究吸引了历史性、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诸多学者关注,体现出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辑刊“学人天地”版块,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杨宏海教授详细地追忆了钟敬文先生对广东民俗学事业的关心及对客家文化的关注,特别是对“客家文化与都市民俗研究”这一思考的支持。“客家有很丰富的文化值得研究”(杨宏海),“客家民俗的调查研究,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乌丙安)。
鉴于客家文化的重要学术价值,该辑理论研究版块既推出了客家史学研究,也同时兼顾客家文化的当代变迁,刊发了如早期客家史学之“正统”观研究、明代客家籍廉吏董越史料研究、南宋福建汀州宁化文教中兴考研究、明朝南岭山区社会治理与客家文化发展研究等主题研究成果,以及对日本学者饭岛典子著作《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的书评,均为客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而赣南客家传统村落水口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客家人生仪礼调查、深圳客家与兴梅客家两地潘氏传统建筑比较研究、福建省客家宗族社会人物称呼研究等专题研究,则进一步呈现了客家文化的变迁特点。
图1 鹤湖新居内部(局部)
来源:深圳市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客家文化作为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活化发展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客家文化活化实践,对促进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鹤湖文史辑刊》第二辑在反思客家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客家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投以更多关注。例如,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分别讨论了打造河源客家文化旅游品牌的路径,推动龙园客家聚落活化引领历史文化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实现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可持续性发展的渠道,以及促进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特别是王颖和李练英撰写的《历史文化资源引领城区高质量发展——以龙园客家聚落活化利用规划为例》一文,从深圳龙岗龙园客家聚落入手,通过评估关键要素价值、划分活化利用能级,针对该片区历史文化资源面临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困境,运用保护与修缮、进行创意改造和升级环境配套设施等多种方法,将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融入到城市更新项目中,不仅带动了城区规划建设,还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品质提升。这一做法不仅是深圳地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开创之举,更能成为国内传统文化活化创新的有效样板。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还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文化繁荣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持续成为热门话题,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然成为时代潮流。立足于深圳科技之都的特点,辑刊充分回应了客家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文化、互联网技术互动发展的诉求,辑刊“新视界”版块聚焦媒介传播技术,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短视频场域中的客家影像进行了分析,提出需要从影像质量、内容生产和互动传播渠道等方面为客家短视频传播提出策略。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科技的助力,相信在深圳这样一座“创意之都”“科技之城”,多元文化的互动发展理念能够使客家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商业增长点。
图2 鹤湖新居内部展馆一隅
来源:深圳市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
人文湾区的建设,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布局以及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都需要我们从理论、方法、理念等全方位做出切实可行的回应。深圳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客家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都市,其客家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创新性特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深圳在推动传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方面也作出了诸多新的有益尝试。希望《鹤湖文史辑刊》推出的以深圳客家文化研究为主体的系列文章,能够让读者看到客家研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在解答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关系问题上,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与思考。
刘慧,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主持市级项目十余项。参与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项目,并多次非遗类主题展览。参编民俗文化类书籍多册,在《文化遗产》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2023年12月,由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广东省作家协会等组织机构的相关作家以及深圳本地作家组成的评委会,经过多轮投票,评选出第十届“深圳十大佳著”。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的科研成果《此处葬曹操》名列其中。
2024年4月,《此处葬曹操》又获“刀锋图书奖”百大好书。
此前,俞敏洪曾亲自向国内读者倾情推荐《此处葬曹操》。《此处葬曹操》的繁体字版还即将由马可勃罗文化事业部(台北)以及城邦(香港)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此处葬曹操》是本立足考古发现,生动讲述曹操墓发现经过,并深刻阐述该墓被论证为曹操墓背后逻辑的力作。该书还通过出土文物,从学术角度描述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俞敏洪推荐
《此处葬曹操》繁体字版封面
第十届“深圳十大佳著”(非虚构类)获奖图书涵盖自然科普类读物《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畅销科普类读物《它们的性》、叙事散文《鹅公坪》等优秀佳作。
刀锋图书奖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发起,评选国内外年度优秀图书、作者及出版品牌,发现时代的文化刀锋。第三届“刀锋图书奖”以“浮光与永恒”为题,以书为载体,捕捉盛世中的“浮光”,印刻下光阴中的“永恒”。除《此处葬曹操》外,知名获奖百大好书还包括《唐五代诗全篇》《巴别塔》《盐镇》等优秀书籍。
]]>
《遗产》是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的,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基础上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集刊。自2019年6月创刊以来,《遗产》已经顺利出版九辑,共发表论文近160篇,在遗产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获得2021年、2022年、202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CNI名录集刊”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等荣誉。
为了进一步提升《遗产》办刊水平,拓宽优质稿源获取渠道,编委会决定于2024年5月18日-20日在深圳召开“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再造”学术工作坊,探讨遗产与现代生活再造的相关话题。例如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可否对现代产业发展发挥作用,遗产运动的发展对遗产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遗产如何通过观光、展示、消费等方式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自媒体时代的遗产传播等。本次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遗产》编辑部承办。
议题五:传统技术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
议题六:遗产传播与新媒体
以及其他相关议题
2023年2月29日,社科中心博士后汪春春顺利通过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站与复旦大学流动站的出站考核,成为首位在社科中心完成相关科研考核的博士后。
本次出站考核答辩评审会由合作导师——社科中心王晓葵教授主持,联培导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潘天舒教授,以及社科中心王立新讲席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程瑜教授,以及社科中心张静红副教授担任评审专家。
答辩会首先由合作教授王晓葵介绍了汪春春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科研工作和成果。随后,汪春春博士后做了题为《从非典到新冠:防疫的历史记忆与当下意义》的出站报告,从非典防疫组织形式以及对疫情的感知、非典污名化的扩展及其历史影响、疫病经验与日常生活的互动、感官记忆展现的公共卫生实践与流行病认知、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反应与预期、非典串联起的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经验及记忆、非典与新冠的经验重叠与超越等九个方面向评审专家小组以及在场的各位学者汇报了博士后研究的基本内容。
评审组认真听取了申请人汪春春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仔细审查了汪春春博士后提供的业绩成果。各位专家经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申请人在有限的时间和较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扎实和细致的田野调查,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对设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论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发表的论文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站期间,汪春春博士后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及各项管理工作,工作态度认真,并表现出很好的综合能力。考察组一致认为汪春春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达到了相关要求,同意出站。
汪春春博士后的顺利出站,是社科中心在博士后人才培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工作的新突破,也进一步展现了社科中心着重布局特色前沿学科,鼓励跨学科研究,对具有潜力的领域、思路和观念兼容并蓄的特色。
欢迎海内外科研人才加入社科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